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看优化消费结构转型

来源:区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0-11-02 08:58

   一、印台区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
    建国以来,印台区居民消费结构经历了两次和即将经历第三次升级转型。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印台区居民进入了第一个消费阶段,实现了温饱型消费。20世纪90年代,居民消费结构经历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环境的改善,居民对高档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性消费的需求逐步上升,消费结构开始向享受型转变。
    二、阻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转型的主要因素—消费差距
    一是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这是印台区居民消费领域最主要的差距,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整体差距。受消费环境、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很大。农村居民偏向于满足生存条件的消费,城镇居民偏向于高质量的生活消费。二是消费质量差距。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中粮食和蔬菜的消费数量明显少于农村居民,奶制品、肉类、禽蛋的消费数量则明显多于农村居民。三是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差距。城镇居民在传统耐用消费品(电视、冰箱等)和新兴耐用消费品(电脑、汽车等)的拥有量上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二是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差距。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印台区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除用于饮食外,多用于改善居住条件和购买生活用品,一些低收入家庭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几乎为零。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一方面用于满足更高质量的衣食住行,另一方面则用于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耐用消费品尤其是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高于低收入家庭。 三是不同年龄阶层的消费差距。不同年龄阶层主要划分为传统一代和新生一代。受到经济收入、年龄差异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两代人消费观念差异很大。传统一代的消费观较为保守,消费倾向偏低但储蓄倾向偏高。作为新生一代的80后、90后,消费观则相对开放,敢于超前消费,但积蓄有限,消费能力小于传统一代。
    三、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转型的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深入推进工业化,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口比例,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 二是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关注房地产、汽车、旅游等新兴消费行业的发展趋势,扶持保险、通信及餐饮服务业发展,寻求新的消费增长点和商品销售热点。进一步拓展便民服务项目,增加便民服务网点,完善传统美食街和风味小吃街,增加服务性消费。 三是推进消费信贷普及。针对80后、90后这一消费群体敢于超前消费,但积蓄有限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信用消费政策,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同时,可针对居民不熟悉贷款程序等问题,大力发展代办贷款机构,促进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加快居民消费升级。 四是完善制度,解决消费难点。简化居民购车、买房的手续,降低住房和汽车等领域的交易成本;加快廉租房建设进度,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的购房能力。 五是大力开展消费教育。帮助居民转变传统落后的消费观念,不断积累消费知识,提高自身消费技能;引导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需求,倡导科学、合理、健康消费,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快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网络编辑:
信息审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