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利益高于天
——王石凹镇组织群众防汛救灾记事
7月下旬以来的发生的数场强降雨,使处于大面积采空区和滑塌沉陷区的王石凹镇的防汛救灾形势异常严峻。在群众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积极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果断处置险情60余起,成功组织搬迁、安置群众165户、437人,奏响了一曲亲民爱民的英雄赞歌。
紧扣“细”字 扎实部署 严密排查
每次强降雨前,无论是党委会,还是行政办公会,无论是三干会,还是临时调度会和现场办公会,就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就出台解决的办法和措施,王石凹镇做到了周密、细致。接下来的排查,也是“细”字当头。该镇的一名机关干部告诉记者,几十天了,镇上的7个工作组,坚持领导带队,每天下到点上,对所有的地质灾害监测点、滑坡点、淤地坝、排洪渠等重点地段,总是严密排查。晚上回来,不管有多晚,反馈、汇总排查情况,商量解决办法成了“铁律”。
突显“快”字 积极应对 果断处置
就各点上的存在问题,镇上特别强调责任主体,要求大家学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凡遇到的问题,既要迅速上报,更要积极应对并采取科学的办法果断处置,彻底消除隐患。
机关抢险突击队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7月23日晚9时,得到炭庄塔一村民房屋进水的险情后,队员们立即出动,冒雨清理排水沟,及时消除了险情;次日凌晨3时,李家塔社区一居民后墙出现裂缝,屋后山体也有滑坡的危险,社区向镇防汛办报告后,镇领导亲自带队立即投入抢险,连夜将受灾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
为有效防止搬迁后群众出现“回流”,镇防汛办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对搬迁后的危窑、危房予以拆除。7月22日以来,镇上发放督办通知单9份,搬迁通知书96份,拆除危房102间,处置险情60余起,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注重“情”字 多措并举 安置群众
该镇居住在地质灾害点的群众有108户。严峻的汛情,要求把他们迅速、彻底地搬出来。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镇机关全体干部风里来,雨里去,吃苦耐劳、连续作战,可没有一句埋怨声。该镇带队的一名领导回忆说,机关的同志们,不怕多跑路,一遍又一遍地挨家挨户地做群众的工作。工作中,做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李家塔社区有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住在60年代自建的土窑中。连日的降雨,危及到窑体的安全。当机关干部们劝其搬迁时,她态度强硬,坚决不搬并以跳崖相威胁。对此,他们没有半句怨言,而是不分昼夜守候在老人身边,耐心地做劝说。看到这些“公家人”在危险时刻不顾个人安危自始至终同自己在一起,老人终于被打动了并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群众要搬迁,可一下子要找那么多的房源,并非一件易事。这时一支搬迁服务队应运而生了。队员们积极主动,利用各种关系,帮助群众寻找房源。同时,很快联系并接通了安置点上的农网电,整修了通往点上的道路,还对搬迁点上的房屋进行维修。接下来,他们采取包扶到户、包扶到人的办法,帮助群众搬运粮食和家具,仅用4天时间将108户群众全部搬迁安置妥当。
针对搬迁群众中相当一部分比较困难,镇上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安置补贴:对投亲靠友自行搬迁的群众,发放安置过渡费1000元;对政府集中安置的群众,发放搬迁费300元;对个别特别困难的群众,适当提高了补助标准,保证搬迁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干净水喝。与此同时,镇上还向群众发放油毡86卷、彩条布2600余米。
坚持“严”字 明确职责 砸死责任
为很好地做好工作,该镇制定了《王石凹镇防汛防滑工作纪律》。同时,要求全体机关干部取消一切休假,坚持24小时在岗;镇机关、各村(社区)坚持昼夜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认真落实“零报告制”;接到险情报告后,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必须第一时间亲赴一线,务必果断处置。
镇上还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各村(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同时,夯实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实行领导包片、办(所)包干的工作机制。钉对钉、卯对卯地落实了地质灾害点的现场监测人、责任人的责任。凡工作不力的,不问理由,严厉批评;凡擅离职守、失职渎职的,坚决追究,绝不姑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