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台区多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医疗团队在印台区陈炉镇集市开展“百名专家赶大集 千名医生下农村”主题巡回义诊活动,通过现场诊疗、健康宣教等方式,将中医药服务送到村民身边。这是印台区开展中医药巡诊活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缩影。
近年来,印台区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通过科技赋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了保证中医药服务有方向、有目标,该区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体系,推行区镇医疗一体化改革,不断加强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营造全区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扎实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试点项目,加大投入力度,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这个AI诊疗真不错,让我对自己的体质有了进一步了解,可以针对性进行医治、食补等,不像以前那么盲目吃药,为AI诊疗点赞。”日前,市民李女士在印台区中医医院完成检查后高兴地说。
在科技赋能医疗的大趋势下,印台区以创新为笔、以传承为基,率先探索“传统中医+AI人工智能”的创新路径,今年5月,印台区中医医院联合辖区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乡镇卫生院,搭建全市首家人工智能中医诊疗系统,构建区域中医医共体。主要用于为辖区居民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干预、慢性病中医药健康服务、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等,通过远程指导,体质辨识定制个性化养生方案,为辖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印台区深入挖掘传统中医药智慧,结合地方特色和群众需求,积极开展中药代茶饮研发工作。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研发推出不同功效的茶饮系列,将中医食疗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不仅丰富了中医药服务内容,更提升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影响力。
“白天上班,晚上逛着夜市就能看中医,太方便了!”“原来中医可以这么有趣!”日前,印台区在曙光家居城广场开展了以“传承药王文化,护佑百姓健康”为主题的中医夜市活动,夜市打破传统中医“坐堂问诊”的固有模式,融入AI四诊仪、中医专家义诊、特色理疗体验等项目。中医专家团队通过“望闻问切”结合AI智能诊断,为600余名群众提供体质辨识与健康指导。拔罐、艾灸、捶击疗法等体验区累计服务超1000人次,让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医调理的独特魅力。
“原本以为中药味道会很苦,没想到这个‘奶茶’尝起来醇香浓厚,味道不错,很是独特呀!”市民张女士品尝后赞不绝口。在中医夜市上,印台区三里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的“中药奶茶”深受大家欢迎,中医专家们还在现场为市民讲解食材的药用价值,让大家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了解中医药在日常养生中的应用。该区以“传统中医+潮流夜市”的创新模式,不仅为中医药文化传承注入鲜活生命力,也成为市民夏日里的健康新地标与文化打卡点。
印台区金锁关镇崔家沟村李某患有膝关节、踝关节骨增生多年,时常行走困难,下蹲受限,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日前,李某的女儿带他来到金锁关镇中心卫生院就诊,金锁关镇中心卫生院副主任医师、中医全科主治医师赵丽经过询问病情及查体后,给予针灸治疗。几次治疗后,患者走路明显比之前轻快,下蹲时也没有那么痛了。李某高兴地说:“我的腿好多年都没有这么轻松了。”
“我们聚焦基层群众的常见健康问题,尤其是老年人的腰腿疼痛问题,运用针灸、中药等中医疗法,为他们缓解病痛。”赵丽表示。
为让中医药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最深处,该区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以“百名专家赶大集 千名医生下农村”巡回义诊活动和“业务大学习大培训 岗位大比武大练兵”活动为抓手,推动区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组建了基层服务团队,持续利用各镇办集会组织基层专家团队开展巡回义诊活动。专家还积极走进乡村、养老机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西医结合义诊,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去年以来,印台区积极主动对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优质资源,定期邀请其专家团队开展坐诊、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活动,通过“师带徒”现场指导、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将三甲医院的临床经验直接输送至基层;积极开展“名中医走基层”活动,在红土镇等基层医疗机构设立传承工作室,由市级专家带领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基层中医药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持续完成村级孙思邈中医堂建设,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提供针灸、艾灸等服务,推动中医药服务覆盖乡村。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选派骨干医师外出进修学习,持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如今,在印台区中医药服务已覆盖所有村卫生室,各级医疗机构,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有效缓解了群众病痛,更让群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度显著增强。一些乡镇卫生院还通过聘请退休中医发挥余热、传授技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实惠的中医药服务,真正实现中医诊疗送上门。
当前,印台区正以“传统医术+现代科技”的双轮驱动,持续深化中医药传承创新。这场双向奔赴的医疗变革,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该区将继续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记者:李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