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出马 “疙瘩”解化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12 09:01

“别再吵吵了,事说不清、理辩不明,还得找老杜给评一评……”夏日的午后,印台区阿庄镇西沟岭村,两户村民因门前排水问题争执不下,声音越来越大,眼看就要从口角演变成动手。就在这时,人群中不知是谁喊了这么一句,原本激烈争吵的双方竟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村民口中的“老杜”,就是西沟岭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杜德来。今年六十出头的他,头发已花白,但眼神明亮,说话不急不缓,自带一股让人心安的温和力量。从1995年起,杜德来就在村委会工作,对这个有1700多口人的大村再熟悉不过,“从北走到南足足三十里”,谁家什么情况、人什么脾气,他心里都有一本清晰的账。

西沟岭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村民居住分散,邻里纠纷、家事矛盾时有发生。几十年来,杜德来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不知劝开了多少脸红脖子粗的场面,解开了多少人心里的疙瘩。时间长了,大家越来越信服他:“有事找老杜”成了村民们的共识。

一天清晨,村民张某和王某先后跨进调解室的门来,两人面色紧绷、互不理睬。原来,张某打算翻建老宅,但邻居王某坚决反对,理由是张家新房一旦盖起,会遮挡阳光,影响他家院内农作物的生长。

杜德来先给两人各倒了一杯热茶,请他们坐下慢慢说。他并没有急于“判案”,而是聊起了两家父辈当年一同盖房安居、互助耕种的往事。“咱们庄户人,喝的是同一口井的水,吃的是同一块地长出的粮,邻里情谊金不换呐。”一番话语,让原本激动的双方渐渐平静下来。接着,杜德来又带着两人到现场实地勘查,用竹竿丈量、估算光照影响。

最终,张某主动提出愿意赔偿王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承诺调整房屋侧窗高度,最大限度减少遮挡。王某也被对方的诚意打动,点头表示谅解。一场可能对簿公堂的纠纷,在情理法的交融中得以化解。夕阳西下,两双手重新握在一起。

老百姓信他,不是因为他有多能说,而是因为他心里那杆“秤”,永远端得平平的。在杜德来看来,调解不能是“和稀泥”,而是要明法析理、公平公正,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今年5月,村民老杨在清理自家荒地时,不慎引燃了邻居家的果园,造成二十多棵果树受损。对方要求赔偿,老杨却一口咬定“没钱”,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杜德来没有轻言放弃。他顶着日头,连续几天往地里跑,仔细核对受损果树的数量、树龄和挂果情况,又查阅相关补偿标准,初步算出了一笔赔偿金额。他把双方请到村委会,对照民法典相关条款,耐心解释责任划分和赔偿依据。“老哥,咱们将心比心,要是咱家的果树被烧了,咱急不急?”推心置腹的一席话,说动了老杨。双方同意以16000元达成和解。但老杨当时实在拿不出钱,杜德来便主动担保:“给老杨一周时间去筹钱。”第六天一大早,老杨果真带着从亲戚家借来的钱,如数交到了邻居手中。

农村的矛盾纠纷,大多看似细小,却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幸福感。村里七十多岁的李老太太经人介绍,与外地一位老汉相识并希望共同生活,却遭到子女强烈反对。兄妹俩甚至找上门,要将母亲这位“外来女婿”赶出去。

杜德来得知后立即上门。第一次去,“外来女婿”以为杜德来是来“拉偏架”的,情绪激动,根本不让进门。杜德来也不生气,隔了一天又去,隔着门说道:“老哥,我们路过,讨碗水喝。”对方不好意思再拒绝。进门后,杜德来先是唠家常,慢慢才引入正题。他发现两位老人彼此体贴、相互照顾,是真心相伴。于是,他把老人的儿女叫到一边,拿出随身带的民法典,翻到婚姻自由的相关条款:“孩子们,婚姻自由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也一样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你们孝顺母亲,更应该尊重她的意愿。”几次沟通下来,子女们终于想通了,不再阻挠。如今,两位老人相互扶持,日子过得和睦温馨,子女们也常来看望。

杜德来,一位普通农村人民调解员,他没有过高谈阔论,乡里乡亲都熟识他,塬上的田埂、村里的巷子,见证他坚定而自信的脚步;他没有办过什么惊天动地的案子,可谁家闹了别扭、起了争执,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他。一双双饱含宽容与谅解、紧握在一起的手,都彰显了他用情理法撑起的古道热肠。近年来,杜德来已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百余件,调处成功率99%,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有力有效地促进了地方和谐与稳定。(本报记者:张欢欢)


网络编辑:王巍钧
信息审核:曹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