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醒,薄雾如纱,印台区阿庄镇西沟岭村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林间露珠闪烁,成群的鸡低头觅食、追逐嬉戏。一个高大的身影从这幅“林下养鸡图”中稳步走来——他就是印台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阿庄镇西沟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晓武。
开路先锋:从“肩挑背扛”到“车通果园”
“这条大家期盼已久的果园路,终于通了!”站在水泥路上,杨晓武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杨晓武是个细心人,平时就善于观察。他注意到,每逢采摘苹果的季节,西沟岭村的果农格外辛苦。原因是通往果园的道路狭窄泥泞,货车无法进出,果农挑着或扛着一筐筐苹果走到路口,效率特别低。“一趟下来,出一身汗。有时候不小心摔一跤,人倒地、果烂了。”村民们摇头叹息,这深深刺痛了杨晓武。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打通这条通往果园的“致富路”。连续三个月,他像上紧的发条,奔波于区交通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带着自制的路况图与测算表,一遍遍沟通,从经济效益说到民生痛点,从群众呼声讲到发展机遇。精诚所至,终于争取到50万元项目资金。施工期间,他既当“监督员”,又做“施工员”,每天最早到工地,最晚离开。村民小张记忆犹新:“那晚下雨,他带着我们冒雨盖防雨布,就怕路面被冲毁,浑身都湿透。”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群众纷纷加入“修路大军”,终于在雨季前将2.3公里生产路全部硬化。如今,水泥路如玉带缠绕山间,货车可直抵果园,50户果农告别“肩挑背扛”的日子。“这路真是修到我们心坎上了!”村民们笑容满面。
连心桥梁:从“数字鸿沟”到“智能生活”
每周三下午,西沟岭村活动室内座无虚席。杨晓武举着手机,站在老人们中间耐心讲解:“点这个微信图标,再点想联系的人,按右下角‘+’号,点一下‘摄像机’图标,就能视频了!”
他一遍遍演示视频通话流程,72岁的赵大爷戴着老花镜,学得格外认真。曾因不会用智能手机,他每次看病都让儿子从外地请假回来。如今,他已经会在网上挂号、查看报告。“以前总怕按错了,晓武耐心地教,我现在都会了!”赵大爷自豪地说。
开办“银龄数字课堂”,是杨晓武为了解决村里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问题想出的“金点子”。在一次走访中,他发现赵大爷有智能手机但不会使用。后来,他发现村里大部分老年人虽然都拿上了智能手机,但大多不会操作,更别说用手机看病挂号、出门订票、视频聊天等。于是,他便利用“银龄数字课堂”进行“一对一”指导,从开机解锁到微信聊天、医院挂号等,手把手地教,让老人反复练,直到掌握为止。截至目前,村里80%的老年人学会了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数字时代,不能让老人掉队。”杨晓武说。他用热心、细心和耐心,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拥抱智能生活,安享幸福晚年。
民心使者:从“家长里短”到“积极建言”
清晨六点,阳光初洒西沟岭,杨晓武已出现在果园。他一边帮果农修剪枝条,一边问:“今年销路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这样的问询,已成为他日常的工作习惯。
杨晓武始终坚信,真正的民意藏在泥土里、炊烟中。他创新建立“三级走访机制”:每月定期走访农户、每周驻点接待群众、随时随地微信沟通。四年来,他的民情笔记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200多条民情民意,从果品销售难、老人看病远,到道路不通、用水不便……群众期盼着这些难题早日解决。
“咱果农能不能享受到相关果园补贴政策。”“山区道路硬化率能不能提高,这样方便大家出行。”……一条条建议提出来后,杨晓武就记在心里,想方设法办成。
2025年,他提出的《加大对乡村振兴人才支持力度的建议》落地,推动建成电商孵化基地,吸引3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成立了“山货云仓”电商中心,首场直播就售出土鸡蛋2000余箱,也带动周边村子增收致富。村民们由衷赞叹:“有事找晓武,他是人大代表,能给咱老百姓办事哩!”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杨晓武如挺拔的白杨,将根须深深扎进西沟岭的沃土里。他的脚步踏遍村巷田埂,步履所至,皆是民情;他的倾听真挚深沉,话音所落,尽是民心。他以实干为笔、以担当为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铿锵誓言。(通讯员:王琪 郭艳婷 段佳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