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来到位于印台区印台街道寇村老池组的印台区昱春农民田间学校,只见农业专家正在为学员们讲解“苹果新品种的特性、当前果树管理知识”等关键技术要点,老师边讲边示范操作,学员们边看边记,边问边学,不时用手机拍下关键步骤。
这所农民田间学校正用一堂堂接地气的田间课堂,把农业知识送到农户心坎上,成为农户的“致富桥”“成长梯”。
田间课堂“传经送宝” 破解农技学习“最后一公里”
在一处大棚内,学校负责人葛风霞仔细查看苹果长势,叮嘱果农栽培细节和注意事项。
“大多数果农都是靠老经验、旧办法管理果园呢,所以问题挺多的,果子个头小、甜度总差一点。他们想学好技术、新做法,又不知道该去哪学、找谁问,只能干着急。”葛风霞说,这就需要扎根基层的农民田间学校将教学场所搬到田间地头,以“为农、助农”为初心,将“为农教学、为农服务”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农民教育培训贴近农业生产、贴近农民需求。
为解决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民综合素养和生产技能水平,拓宽群众的致富路,昱春田间学校打破“灌输式”理论教学,从农业发展水平、农村发展实际和农民发展需求出发,邀请相关专家到田间地头给果农讲解栽培管理技术、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科普现代农业知识,让田间学校成为辖区“农业产业培育的摇篮、农业科技传播的阵地、培育新农人的乡土学堂”。
“专家电话、微信我们都有,实践中碰到不懂的,就直接联系他们帮忙。”村民高兴地说。如今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见到专家,获取丰富的农业知识,对他们太实用了。截至目前,学校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0期,受益群众达2000多人,辐射渭南、咸阳等周边地市。
科技赋能“移动果园” 结出增收致富“金果子”
印台区昱春农业有限公司吊干杏种植示范园内的杏树有点特别,这里的杏树不种在地里,而是栽植在白色的桶状袋子里。
“这是我们的移动果园,黑色管子可以精准控制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空调用来控制大棚温湿度,这样才能保证杏子的口感。咱这吊干杏每公斤120元左右,复购率达到了99%以上,主要销往各大高端水果市场。”公司负责人介绍。
除了吊干杏,公司的移动果园还涉及樱桃、苹果、桃等果树,这些果树陆续以移动果园的方式进行种植。
在现代化种植模式的带动下,当地农户的生活悄悄变了样,印台街道前齐村的刘社会就是科技致富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以前没技术,种吊干杏是‘跟着感觉走’,果子要么挂得少、要么口感差,忙活一整年下来,根本挣不到几个钱。后来专家手把手教我科学修剪、精准施肥,我也跟着反复琢磨、调整种植细节,慢慢摸透了门道,家里吊干杏的产量和品质一下子就提上来了,收入也越来越多了。”如今的刘社会,不仅是闻名十里八乡的能人,更是昱春农民田间学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农民。“现在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再也不用愁果树‘种不好卖不动’了。”
“读书会+”滋养精神 实现“富口袋”更“富脑袋”
昱春农民田间学校的赋能,不光在技术传授,学校还推出了“读书会”活动,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还为他们种下了阅读的种子。
“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凑在一起闲聊,要么抱着手机打发时间;现在有了读书活动,既能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心情也愉悦。”在田间学校的培训室里,村民一边翻看蔬菜种植技术书籍,一边笑着说。
目前,昱春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室里有图书1000余册,种类涵盖了农业技术、健康养生、文学名著等多个领域。不仅如此,这里还不定期组织村民分享种植经验、讲述乡村故事,让阅读更贴近生活。“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阅读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既提升文化素养,又能助力产业发展,让村民‘富口袋’的同时也‘富脑袋’”。
谈及办学初心,葛风霞信心满满:“田间学校不仅要把技术教给大家,更要将爱学习、爱钻研、求真务实的精神根植到乡亲们心里,通过技术传帮带、大户带小户、产业引领,实现乡村人才培训整村全覆盖,带动区域产业规模发展。
如今,印台区昱春农民田间学校正以田间课堂的灵活方式,让科技扎根泥土,让人才赋能乡村,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通讯员:詹茜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