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台区红土镇的乡间小路、农家院落,时常能看到民警手提警务包的身影。那不只是普通的行囊,而是一个个“移动的警务站”,里面装着办证材料、宣传手册、警民联系卡和厚厚的民情日志,更承载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与担当。
一支笔,记录民情民意;一本记事本,写满群众诉求;一摞宣传单,传递安全知识;一张联系卡,搭起连心桥梁;一本法律书,普法到户到人⋯⋯自2024年年初以来,市公安局印台分局红土派出所立足“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紧扣“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工作目标,创新推行“提包警务”模式,为每位民警配发印有“主防警务”字样的专用提包。证件办理、送证上门、入户走访、法律宣传、安全防范、信息采集、矛盾调解等警务被一一“装”进背包,民警脚步向下沉、服务向前移,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李爷爷,您家的新户口本办好了,今天专门给您送过来。”不久前,红土派出所民警安邦在开展“提包警务”走访时,得知庞家河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有意办理户籍业务,却因腿脚不便难以出行。安邦主动上门,耐心询问具体情况。原来,老人的儿子常年在外,近期打算将户口迁回本地,需出具相关证明。安邦立即走访村委会核实信息,协助老人准备材料,业务办理完成后又再次上门将崭新的户口本交到老人手中。“以前办个证得跑派出所,现在民警直接到家门口,太贴心了!”老人拿着新户口本,笑容满面地说。
红土派出所所长宋永宁介绍:“警务包虽小,内容却十分齐全——民警工作日志、反电诈宣传页、警民联系卡、矛盾纠纷调解登记表、征求意见函等一应俱全。除重大勤务外,工作日民警一律下沉村组,入户解难、进企解困,将警务延伸至基层末梢。”他强调,最好的守护是“止于未发”。在“提包警务”推进过程中,全所民警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原则,深化“警在村上驻、联动村上干、平安村上建”机制,将警务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与群众建立起更加密切的信任关系。
清晨的阳光洒进周陵村麻庄组,民警已经开始了一天的走访。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看似琐碎,却关系着一方安宁。安邦从警务包里取出日志本,将群众反映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最近两家处得还不错吧?有啥事随时联系我。”在一户村民家中,安邦一边帮忙调整院门监控的角度,一边和村民拉家常。原来,这两户邻居因门前道路使用问题屡生龃龉:后户常驾车出入,前户则认为车辆碾压了自家菜地;后户则觉得前户菜地越种越宽,道路越变越窄。初次调解时,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为化解矛盾,安邦建议安装监控明确界限,此后每次到村,他都特意到两家坐一坐、聊一聊,及时疏导情绪、防止纠纷反弹。
群众之事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情。对基层民警来说,这不仅考验细致和耐心,更考验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提包警务”正如一座流动的桥梁,把调解室搬到田间地头、百姓身边,打造出一支“边走访、边排查、边化解”的工作队。
“王总,这张联系卡上有我的单位地址、电话和服务承诺,今后企业有任何需要,随时联系,我们上门服务。”红土派出所民警任文和同事走访辖区企业时,不仅送上暖心承诺,更带去实在举措。他们定期深入厂区车间,宣传惠企政策,摸排企业需求,精准落实“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全力营造安商护商的良好环境。交谈中,民警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和治安隐患,针对性开展防范电诈宣传,排查职务侵占、合同诈骗等风险,听取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建议,并指导企业完善安防机制,建立涉企纠纷联动调解制度,筑牢风险防控墙。“有你们这样靠谱的民警保驾护航,我们在这儿创业发展,心里特别踏实!”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小小警务包,装的不仅是日志与待办事项,更承载着社情民意、基础数据、风险线索和群众的期盼与信任。它见证着民警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民心的日常,也诠释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深厚情怀。红土派出所将继续深化“提包警务”模式,让警务服务跟着群众需求走,让平安幸福驻进百姓心间。(记者:张欢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