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认真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和“五新”战略任务,紧紧围绕“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主题,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持续打好“三大战役”,加快打造 “十大重点板块”,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区域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52亿元,增长6.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1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9%和1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和9.3%。
(一)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新栽苹果5050亩,建成简易肥水一体化果园3750亩,果园标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建成省域外“印台苹果”品牌店7家,“印台苹果”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区”称号和全省苹果“北扩西进”先进单位,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12400元,同比增长8%,农民收入稳步提升。新建樱桃园179亩,新栽植干杂果6300亩,建成市级干杂果示范园2个,新发展中药材1万亩、设施蔬菜4000亩、苗木花卉5400亩,实施了一批生猪、湖羊、食用菌等产业项目,农业特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周陵农产品加工园、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禾绿生物有机肥项目即将建成投产,16个农业园区实现产值7.5亿元,园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农业产业链逐步延长,我区荣获“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区”称号。
(二)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力稳步提升。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以转型为主线,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抓手,持续优化工业结构,出台了工业提质增效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措施。陈陶园区道路绿化、供水管网接入工程全面完成,中小企业产业园即将建成,军民融合项目航空壳模基地一期建成投产,顺金园区鼎铭物流园项目投入运营,接续产业持续跟进,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陈炉风电项目已获核准,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双百双千”活动确定的31户规上工业企业及90户中小微企业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帮助协调解决各类问题47个,帮助企业融资1500余万元。鼎盛、马河民兴等7处技改煤矿顺利复工,新建、改造乔子梁等洗煤企业7家,福森茂源、成合信科技公司等11家工业企业顺利入规,全区工业经济突破提升的基础更加坚实。
(三)服务业升级有序推进,三产经济活力显现。出台了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有序推进。陈炉古镇耀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艺术写生基地全面建成,川陈旅游公路、古镇美食一条街及戏楼建成投用,博物馆全面完工,景区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项目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金锁石林景区提升规划已完成,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被评为省级旅游民宿标杆示范单位;金锁关镇何家坊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陈炉镇立地坡村正在倾力打造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2018年接待游客33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27亿元,同比增长23%。“互联网+”新模式深入推行,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全面加快,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顺利落户我区,新桥商业城市综合体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诺瑞诺德医药有限公司等7家商贸企业及宏跃兴物流等4家服务业企业顺利入规,服务业规模持续壮大。
(四)项目建设强势推进,投资增效大幅提升。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揽,认真落实财税增收和投资“快船”计划,紧扣策划包装、精准招商、项目推进等环节,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18年丝博会以“果乡瓷都·印在心中”为主题,开展了项目推介、洽谈、签约等一系列活动,全年引进产业类项目43个。目前,有机砂生产线、年产100万平方米青瓦生产线技术改造等14个项目建成;万森源年洗选100万吨洗煤厂、年产3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等29个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实际利用市域外资金45.05亿元。67个区级重点项目中现代果业转型升级示范项目、年产12000万块煤矸石烧结砖综合利用等35个项目建成投产,完成投资21.22亿元。全年共争取政府投资项目213个,落实中省投资5.24亿元;策划包装重大前期项目124个,涉及资金1095亿元。
(五)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北城滨河东路雨污管道铺设、河堤亮化工程全面完工。15个保障房项目中,14个已经移交使用,1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房屋征收1615户。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北市区城市管理人、权、物移交接手工作全面完成。红土镇被确定为全国产业强镇试点镇,天然气入户、新型社区配套设施等工程加快实施;陈炉镇资源管理综合执法队挂牌成立,双碑新型镇区建设项目地质勘测等前期工作已完成。美丽乡村实施项目135个,完成投资2.13亿元,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创国卫巩固提升工作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化”工程扎实推进,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六)环保工作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持续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狠抓煤炭削减、严控、严管扬尘和动车污染,实施“煤改电”“煤改气”5834户,大气污染防治获省政府专项奖励。河湖长及警长制实现全覆盖,柳湾水源地污水收集工程全面竣工,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治理“散乱污”企业6家,治理水土流失12.3平方公里,改造基本农田600亩,绿化造林 1.04万亩,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扎实推进,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58天,大气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治理、污染减排等环保重点工作成效显著。
(七)脱贫攻坚系统推进,减贫工作成效显著。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立“四个挂钩”、三级包抓、驻村帮扶、“专班”负责等机制,系统化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21个产业项目全面完成,41个村级光伏电站全部并网发电。建成了4个区级扶贫产业基地、11个镇级扶贫园,扶贫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4处,解决了3.4万人的饮水问题;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两房”建设成效显著,印台北城、陈炉双碑等4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建成住房1090套,399户移民搬迁户喜迁新居,165户危改户全部入住,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坚持志智双扶,产业扶贫“蜂聚效应”和“一强四好”示范户评选活动,先后被国务院扶贫办和人民日报等中省市媒体宣传推广,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中国人民银行定点帮扶、印亭扶贫协作、“两联一包”等扎实推进,累计引进基础设施改造、扶贫产业等项目13个,涉及资金1300余万元。20个贫困村顺利退出,781户2652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区贫困发生率降至1.5%以下。
(八)民生保障更加坚实,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全面完成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任务,开展“百姓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294场;不断巩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和省级“双高双普”合格区创建成果,印台中学学生宿舍及食堂餐厅楼主体即将封顶,7所寄宿制学校浴室和20所校园燃煤锅炉改造全面完成,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区体育场全面开放,全民健身中心顺利封顶,荣获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成功创建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区,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区妇幼保健院主体建成,东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第二批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全省人间鼠疫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在我区圆满举行,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准确率达到100%,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区。人口计划执行良好,人口出生率3.7‰,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农合参合率97.15%;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010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645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发放各类救助资金6900余万元。新建省级标准化示范社区6个,日间照料中心4个,完成了17个农村幸福院、4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红土至惠家沟二级公路、周陵至三里洞公路基本建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创建工作已全部准备到位。成功创建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信访维稳工作持续加强,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九)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区深化改革工作深入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成效显著,提前完成了农村股份制改革整区推进任务,被确定为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矿务局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顺利剥离,5家单位型社区、1家医院和6座污水处理厂全面接管。“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简化施工许可证办理等十大行动全面开展,新增市场经营主体4556户。组建成立了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建成了标准化政务服务大厅,完成了第一批114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划转工作,初步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改革目标,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正式投运,群众办事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全区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接续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不大、有效投资占比较少等,与目标任务和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在2019年下大力气继续努力解决。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建议全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调控目标为:
—生产总值增长7 %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左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
这些指标是结合全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和追赶超越的目标要求而制定的,需要全区上下坚定信心和决心,对标先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认真完成。
三、2019年工作任务
(一)加快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超前策划储备重点项目。实时跟进国家、省市产业政策、资金投向和扶持重点动态,紧盯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积极策划储备一批产业融合、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项目,全年策划包装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2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不断优化项目资金整合,强化省市对接力度,加大申报中省投资项目,全年争取政府投资项目资金5亿元以上。
全力招引重大产业项目。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和项目建设环境,为招商引资搭建优质平台。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实行全环节信息管理,不断提高招商精准度和成功率。全面推进全员招商、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招商模式,聚焦“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资本富集地区,积极招引高端陶瓷、工业紫砂、智能制造、商贸物流和现代农业企业入驻各类园区。精心筹备参加丝博会、厦洽会、农高会等经贸活动,引进一批带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年引进2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以上,实际利用市域外资金45亿元以上。
高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全面推行“策划库、储备库、预备库、建设库”四库联建,建立健全项目生成、调整、推进的长效机制。积极破解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难题,利用PPP等方式充分撬动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认真落实“五个一”包抓、观摩评比、季度考评等项目推进举措,全力以赴做好项目集中开工和观摩工作,促进项目建设质量进度双提升。坚持一月一调度,半月一督办,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入库统计。全力抓好航空壳模(二期)、大北农现代生态养殖园区等58个重点项目建设,年内完成投资39.9亿元。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全力推动工业发展提档升级。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以产业为基础,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一区一策”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园区发展。陈炉陶瓷工业园区中小企业产业园建成投运,年内引进3户以上军民融合企业入驻园区。顺金园区持续扩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鑫安泰废旧钢材破碎交易中心建成投运,全力打造省级环保产业园;以鼎铭物流园为核心,招引2-3家大型物流企业,打造精细化工物流园。雷家沟园区加速盘活老铝厂闲置资源,年内引进装备制造企业3家以上,进一步夯实转型发展基础。扎实开展“双百双千”活动,持续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步伐,确保乔子梁等4处煤矿通过竣工验收,珠峰等3处顺利开工建设,旭日新源等7处洗煤企业建成投产,不断延长煤炭产业链。开工建设陈炉20兆瓦风电站等项目,为全区工业突破注入新鲜血液。年内培育规上工业企业8户,新增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
努力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实施“果业立区”战略,强化园区引领作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苹果产业主导地位,新栽高标准示范园5000亩,改造提升2万亩,建设果品分选线5条,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全面推广使用“印台苹果”国家地理标识,建立苹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努力创建全国现代果业标准示范区。加快周陵园区污水处理、道路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持续壮大农业产业规模,加快推进英联无抗饲料加工、周陵农产品加工园等项目,积极发挥周陵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金圪塔、翠源休闲观光园等园区加快发展,年内培育龙头企业3家。持续壮大特色产业,规划建设10万亩中药材产业带,引进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3户以上;新栽干杂果3000亩、苗木花卉1000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以上。持续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年内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个以上、家庭农场30家以上,打造特色农业品牌2-3个。
全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壮大。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金锁石林景区争创国家4A级景区,陈炉古镇景区打造陶瓷文化深度体验旅游基地,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开工建设新桥城市综合体,完成北关美食街改造提升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做大做强传统商贸业,全力打造南关综合商圈、姜女祠文化旅游商圈和印台文化体育商圈。出台物流降本增效和农村电商发展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建成电子商务“一中心五体系”,线上销售额达1.5亿元以上。年内培育规上服务企业3户,限上商贸企业8户。
(三)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提高脱贫攻坚实效
以实现整区脱贫摘帽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十组两办”“四支队伍”作用,聚焦精准方略,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持续加大扶贫产业培育力度,建成4个肉牛养殖小区和7个扶贫产业示范园,不断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规范41个村级光伏电站运营管理,建立科学合理分红机制。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广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建立移民搬迁安置点配套产业发展平台,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增加生态护林员等帮扶措施,促进贫困劳动力输出就业和自主创业,确保贫困户搬得出、落得住。全面落实金融、生态、教育、健康、兜底等各项帮扶措施,持续深化印亭扶贫协作,深入开展“一强四好”评选活动,不断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全面完成年度脱贫任务。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全面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及沿街建筑外立面改造工作,完成东升楼、重兴公园2座星级公厕建设。完成一、二马路“白改黑”及人行道铺设工程,不断提升城市通行能力。统筹推进棚改项目拆迁安置,完成房屋征收2000户以上。加快世行贷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漆水河(印台城区段)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度,持续完善北城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高标准编制完成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深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挖掘优势资源,加快镇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助推镇域经济协调发展。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不断加大农村“厕所革命”、美化亮化、污水及垃圾收集处理工作力度,年内完成陈炉示范片区和20个行政村创建任务。快速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居住环境。深入开展农村道德模范、文明村、模范户等评选力度,努力建设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乡村。年内建成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片区1个。
(五)倾力推进民生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天蓝地净山青水绿的美丽印台。扎实开展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全力贯彻“一市一策”管控措施,完成清洁能源替代年度目标任务,持续优化提升区域空气质量。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常态化开展河湖巡查,加快推进红土河、雷家沟、漆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加大柳湾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持续推进渭北“旱腰带”采石企业、废弃矿山、崔家沟矿山等综合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项目建设,实施绿化造林7000亩,治理水土流失10平方公里。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碳氧化物减排率等指标完成市考任务。
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持续巩固提升“两个创建”成果,完成印台中学、城关小学、三里洞中心幼儿园餐厅及教学楼建设任务,开工建设城关二幼新建工程。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力度,巩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组织开展“百姓大舞台”“文化大篷车”等文化活动200场次以上,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进“健康城市”创建和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建设,力争区老年养护院和区妇幼保健院建成运营,做好地方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全面提升养老、养生和医疗服务水平。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建成2个省级标准化农村幸福院和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社区,启动城市园林公益性公墓建设。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农民工及特殊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200人以上。
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治理。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快“雪亮工程”建设,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监管体系。深化平安印台建设,持续推进“七五”普法,巩固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成果。突出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建筑工地和防汛防滑、森林防火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加快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救援水平。完善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和信访积案化解,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六)紧抓改革创新主线,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认真落实中省市改革要求,加强政策对接和工作衔接,细化量化任务清单,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全面完成各项改革工作任务。扎实做好单位机构改革,科学制定“三定方案”,如期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完成剩余行政许可事项转移交接工作,实现群众办事“一网通”、“一扇门”、“跑一次”,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提高政府效能,提高群众办事效率。持续深化“三变”改革,出台《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经营管理办法》,探索创新混合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路径,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