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社会构建的进程中,基层司法所始终发挥着法律与民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近日,印台区司法局红土司法所成功帮助高龄老人杨某追回被拖欠的借款,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
当事人杨某年事已高,听力障碍让他在日常交流中困难重重,加之子女常年在外,无法陪伴在侧,生活有诸多不便。几个月前,善良的杨某将自己辛苦积攒多年的积蓄,毫无保留地借给了在本地务工的外地人唐某。然而,当借款到期,本应顺利收回借款的杨某,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唐某突然失联。这一突如其来的状况,让老人心急如焚。那笔借款,是他妻子的住院治疗费。
3月13日,走投无路的杨某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红土司法所寻求法律帮助。司法所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考虑到杨某的听力问题,工作人员拿出纸笔,耐心细致地进行沟通,详细记录借款的金额、时间、是否有借条等关键细节,全面梳理纠纷情况,为后续提供精准法律支持做准备。在全面了解情况后,司法所工作人员迅速行动,兵分两路展开工作。一方面,积极与唐某所在工地的负责人取得联系,向工地负责人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争取其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多次尝试联系唐某,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其行踪。经过不懈努力,得知唐某将于3月19日晚回到工地清算工资。得知消息后,司法所工作人员一刻不敢耽搁,带着杨某前往工地。直至晚上21时许,唐某来到工地。
在工地,工作人员从专业法律角度向唐某严肃阐述欠钱不还的法律后果。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借款合同依法成立受法律保护,拖欠借款属于违约行为,债权人有权追讨欠款。若债权人提起诉讼,债务人败诉后仍不履行还款义务,将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面临限制高消费、影响个人征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在出行、信贷、生活诸多方面受到限制。同时,工作人员还从道德层面耐心劝解,引导唐某换位思考。经过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劝说,唐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意还款。然而,唐某无奈表示手头暂时没有现金。司法所工作人员见状灵活应变,提出从唐某工资中代扣借款支付给杨某的方案。工地负责人也积极响应,在工资清算时,严格按照方案将相应款项直接代付给杨某。
3月27日,杨某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工地。当拖欠已久的钱款被递到杨某手中时,杨某的脸上瞬间绽放出欣慰的笑容,眼眶微微泛红。他颤抖着双手,紧紧握住司法所干警的手,虽然因为激动与听力障碍,言语表达并不流畅,但那一声声含糊不清的感谢,却饱含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红土司法所将持续发挥职能作用,秉持法治精神,以专业的法律咨询、有力的法律帮助,为构建法治印台、平安印台源源不断地贡献司法行政力量,让法治之光温暖每一个角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