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则日记里,他这样写到——
当初,如果自己没下基层,那拉倒,什么也不说;可问题是自己毕竟下来了,既然下来了,就得做事情。至少,要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让老百姓满意!
从去年8月20日算起,他离开机关,下到这个“鸡鸣闻三县”的小山村——广阳镇洞子沟,有近一年零三个月了。
45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无数次丈量着这块难以割舍的土地。从西沟到对坡,从西洼到段家,从梁顶到芋园沟、尚沟,这里的沟沟坎坎、角角落落,无处不留有他的足迹。
走进农户,循循善诱,引导群众树信心、向前奔;筹措资金,调运苗木,扶持群众发展花椒、核桃,海不断鼓劲、支持群众搞养殖、走出去打工;跑市、区部门,争取项目,掀起了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让这个破破烂烂的小山村逐步变样了,让生活在这里的430口老百姓眉开眼笑了。
“为了村上,为了我们,他辛苦了。真的,大伙都很感谢他!”被群众深深感激的这个人,就是他们的“第一书记”、来自于印台区委宣传部的段建军。
走村入户访民意
当他一脚踏进洞子沟时,有人一眼就认出了他:“怎么,这次来我们村的,原来是你!”
村上有人之所以认识他,是因为他16年前在镇上当过政府办主任。他也没想到,如今,自己又一次回到了这块土地上。“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但你们的大样没变多少,一些人,我可以认得出甚至能叫上名字来。”在村委会大院,当着大伙的面,他笑着说。
在随后召开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大会上,村委会主任如是建议:“既然这么熟,我看,是不是就不入户了吧。咱们好好商量一下,后边怎么办?”听后,他一脸认真:“不能说对这里很熟。再说,过去很长时间了,现在各自然村,各户到底是个啥样子?群众心里咋想?我心里没底,所以,最好还是到户里去和大伙见见面、谝一谝。”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同村干部一道,沿着曲曲折折的路,开启了一场“察民情、访民意、听民声”调查。20多天的翔实调查,让他进一步吃透了洞子沟的村情和民情:这里,山大、沟深,平地、大块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村上的亮点是一条通村水泥路即前几年原高楼河镇通过实施项目建成的南部山区环形路;各自然村通了电;群众有干净、安全的饮用水;部分群众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项目建起了平房,门前也得到了硬化。但同其他村比较,整体上还是比较贫穷的、落后的:村上无主导产业、无拳头产品,群众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中不少人现在居住的仍然是土坯房,有的已经很破落。他们家中,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令人担忧的是,不少群众的情绪低落,过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日子。
村情、民情弄清后,他把党员干部们撒下去,面向群众,开展了一场有声势的“解放思想、穷则思变”的大讨论。那些日子里,他带领村干部或组织座谈会,或走进农户,给群众“打气”,大大提振他们的思想并反复强调:必须彻底消除“懒汉”思想。混日子,只能是死路一条! 要彻底弄清楚,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才能结束贫穷、开辟新生活。
力抓党建领航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让洞子沟大变样,要让困难群众增收、脱贫、致富,最紧要的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村支部建设好并使其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队伍带起来并使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强化学习、教育、引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运行的工作机制,是他抓班子、带队伍,团结群众向前看、向前奔的主要做法。乘“两学一做”的强劲东风,在他的主持下,切实强化“三会、一课”,突出学习、教育和引导,让一班人彻底弄明白,面临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做才算合格。同时,他力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健全,还把侧重点放在建设规范化运行的工作机制上。工作中,他注重明确的职责分工,实施责任问责,使其发挥作用,把工作搞好,为群众服务好。他要求,一班人必须搞好团结,不光是一班人拧成一股劲,还要把村上广大群众切切实实地带起来。
“段书记来到我们村后,开会的次数明显地增多了,在一起学习、座谈、讨论、交流的次数也增多了。”年已七旬的老支书刘掌才说。当了近30年村主任的段发文回忆到,人家段书记不愧是从大机关下来的,有文化、有水平!他讲的党课,大伙爱听,也能听得懂、记得住。跟着他,能学到好多新东西。“他是个不错的文人。在他的QQ空间,我看过他来我们村后写的不少日记,特别是那篇《关于洞子沟村情、民情的调查与思考》,有深度,有厚度。其中,后边的几点改变现状的措施,有力度,也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佩服是不行的!”村支书张兴才发自内心地说。
为什么要多开会?他的理由很充足:想干好村上的事,就必须把大家组织起来,勤沟通、勤商量、勤交换意见。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嘛!再说,搞一言堂,搞个别人说了算,不合规矩,也不允许那样做。为什么要多组织学习?他说,平时,大家既要干村上的事,又要过自己的日子,自身“充电”的机会比较少,可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我们不能不很好地过好学习、教育这道关!搞学习、教育,绝不是做样子给人看,而要注意方法,保持心静,切实做到有所学,有所悟,有所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提升自身、推动工作的目的。
如何搞好规范化建设?他使从力抓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入手的。对于村上原有的村务公开、一事一议、集体资产管理等制度,在他的主持下,进行了充实、完善;同时,修订了基层组织建设、重大事项决策、民主理财等制度;还在原有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村级干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对此,他说,靠人管人,是靠不住的。所以,必须把规章制度挺在前、落实好,切实做到制度面前,不搞变通,没有特殊。
以前,村上考虑没收入、干部报酬难以落实,便实行交叉兼职,可个别职位的不合理兼任,造成管理混乱等问题的产生。一次会议上,他果断做出了如此调整:村“三委会”公章不得带回家,而要放在办公室由相关人员专管、使用;村财务由主任审批,继续实行“联签制”,主要领导不得兼任出纳,财务具体事务移交报账员到镇财政所办理;村监委会务必切实履行职责。财务账单上,不允许出现代签,坚决杜绝之前监委会“只是聋子的耳朵,成了摆设”的问题再度发生。
扶持群众搞增收
洞子沟人穷,关键是没产业。
这里大部分区域,不像人家刘家堡、贺家塬、牛家塬具光照好、土质肥的条件。实践证明:搞苹果,不适合。
“搞不成苹果,咱就搞干杂果经济林!”他还说,他到过陈炉镇上店村半坡组,那里的立地条件和洞子沟差不多,可人家前多年就搞起了花椒,效益很不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学学人家?随后,他同上店村支部联系好,组织了16名干部群众代表去半坡“取经”。
半坡人靠花椒每年获得几万、十几万的事实,让参观、学习回来的洞子沟人个个摩拳擦掌。这时,他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向部主要领导汇报,请求支持、帮助。部领导听了汇报,立马表态拨付3万元用于村上组织苗木,购置农膜、生根粉等。为让群众把栽植花椒当回事,他倡导栽植的农户必须缴纳一定的保证金,经检查,农户确实把树载在地里并成活得好,便予以退回。否则,要追回补助款项。如今,全村新发展花椒172亩且成活率较好,很好地实现了栽植150亩的年度计划。
这里,适合核桃生长。通过多年的努力,很多群众载了400多亩,可鉴于老品种多、结果性差、市场不受欢迎的现实,他便不停地给群众做工作,要求必须换头。为了扩大面积,他跑镇上,同林业站的同志积极联系并争取到了1000多株新品种核桃苗木,用于群众载(补)植。
梁顶上居住着从尚沟搬迁过来的近20户群众,得知其中有人坚持赴蒲城高阳、富平老庙及附近几个村子的山上采摘连翘获得7000多元的收入后,他显出一种特别兴奋的样子并鼓动更多的人向他们学。这时候,一个念头闪进脑海:鼓励群众把那一带的野生连翘挖回来,搞移植!“移植野生连翘,好!我一百个支持。”村主任段发文高兴地还说,他见过邻家这么搞过,不但成活率高,每年还不断地衍生出新的连翘来。
“既然连翘在这里能生长,我想,种别的中草药材也应该可以。”他这样推断。11月5日,第23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一开幕,他便鼓动村干部积极参加,让他们与会实地考察,看有没有适合当地发展的中草药材。两名村干部从杨凌一回来,果然带回了十几张花花绿绿的名片。
出身农家的他,当然知道大农业产业具周期长、见效慢且近年来其中的一些产业因价格偏低、市场不稳定等不利因素。这些,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他要求群众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要坚定不移地放手发展、壮大。他说,这些产业搞起来了,群众毕竟有增收的指望。同时,他还鼓励群众大搞短、平、快的产业,还可以走出去、闯一闯,或打工、或做小生意、或跑运输、或承包小工程等。
如今,在他的点拨下,洞子沟人也学得精灵起来。为了挣钱,大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春、夏两季,便出去给人家疏花、疏果、套袋;到了深秋,有的去给果农卸套袋、摘果子、给客商验果、分级、打箱、装车,有的去掰玉米;进入冬季,人们也闲不住,便给果农在地里打坑、施肥…… 受益后的人们很高兴:“走出小天地,主家管吃住,挣回人民币,何乐而不为!”
枝枝叶叶总关情
屈指算来,他来到洞子沟这个小山村,已有近15个月了。
虽然只有短短的15个月,但他和这里6个自然村、120户人家成了老相识、老朋友。平时,走在村上,人们总是向他送上一张张灿烂的脸和一声声热气的话,还有一次次真诚地邀请:歇一下吧,快到家里坐坐。
人们不会忘记:他每一次走进农家,总要看一看群众的住房安不安全,粮仓满不满;问一问家里的收入靠什么,是否参加了新合疗,孩子在哪上学;摸一摸炕上的被褥厚不厚,还不断地叮嘱:用电要注意安全,烧炕要注意防火……
洞子沟地处大山深处,比较偏僻,而该村的对坡、西洼、段家3个自然村,尤为如此。几十年了,这里路仍然很窄,仍然是坑坑洼洼。有几户栽植苹果的群众,只要一提起路,既埋怨、又无奈。看到这种情况,他心里很不是滋味。随后,他找到了曾是他的领导、现在仍在市上一部门任职的领导“诉苦”,请求想办法帮忙。然而,这位领导开始表示自己比较为难。对此,他并没有灰心,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门找:“好懒你在市上,无论如何你比我认识的人多、掌握的资源多,怎么一张口就推辞,太不够‘哥们’了吧?!再说,你当年在那里当过领导,村上的情况你不是不知道,这可是个遗留问题啊!”最终,这位领导经不住他的“纠缠”,向他“投降了”。
村上没有专门的卫生室,群众在村医那里打吊瓶时,只能坐在村委会一间房子里的椅子上。就这个事,他一边向相关部门反映,一边给和区上卫计部门负责人关系很好的部门领导说,请求部门领导通过自己的人脉解决此事。日前,在部领导的帮助下,卫计部门已将村卫生院建设项目列入明年的计划。
鉴于洞子沟要和附近的栗园、三联合并,区民政局无法确定村幸福院的项目。对此,他不甘心。于是,又一次找曾是他的领导、现在市上一部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哥们”帮忙。他反映说,不说洞子沟和栗园、三联合并后群众有多不方便,光洞子沟一个村,就有6个自然村。各自然村之间,离得远且山路崎岖,那就更不方便了。这几年,年轻人大多出去闯世界,“三留守”中老人居多,他们很需要有幸福院啊!他还说:“老领导,您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山里人尤其是那些老头老太们,可怜啊。您还是帮我一下,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这位领导本来就心肠软,经他这么一说,便满口答应:“这替老百姓着想的大好事,我想办法一定帮忙!”如今,村幸福院的事情,同样也列入明年的计划。
“段书记,是个好人!”村上有个叫张小女的年轻干部这样评价。然而,人们不会想到,这位女干部曾经对他很不理解。原来,其婆婆被村、镇确定为贫困户,可在建档立卡中按区上关于农村“三委会”成员的亲属不得列入的规定,他便动员其退出并要求这位不富裕的女干部多关照老人。随后,他多次上门进行安慰,还通过其他渠道给老人安排了一定的补助。
芋园沟有个名叫张进保的老党员,因一次没有参加“两学一做”集体活动受到他的批评,可这名老党员并没有嫉恨他:“没参加活动,该挨批。再说,段书记在事上,一码归一码。他还撵上门看望了我几次并鼓励我过好自家的日子,我怎能忘记?!”有一次,在半道上,这名老党员一见他便眉彩飞扬地邀请:“走,今下午在我家吃顿饭!你看,我手里提的,就是给你准备的饸络。”
刘米珠是位一脸慈祥、热情的老人,她是西沟一名很积极的老党员。下到村上,他才知道这位老人是他朋友妻子的母亲。驻村期间,他多次看望了老人,在家里,他发现老人过得比较清苦,但按规定妻女有工作而不能列入贫困户。怎么办?他一方面尽自己的所能给予接济;一方面让村上给老人写了份申请,争取从相关方面帮助。对此,老人很感激。
面对群众的感激、赞扬,他却很平静地说,他真没有像群众说的有那么大的本事。至多,不过是多跑了跑腿,把大伙的迫切愿意,把下边亟需解决的事如实地反映给了组织和领导。如果要感恩,那就感恩共产党!因为,这么多、这么大的事,如果不是党和国家来解决,不要说他,就是有个比他能行的人来,就是派一个连、一个团的人来,都是白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