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的一天,我们扶贫采风组沿着305省道,来到了红土镇东王村二组。这是一个北靠山坡南面河川的小村庄,有几十户人家。
“勤和家兴”小院落
出现在面前的是一座修整美观的农家小院。两边门面用白色的瓷砖砌成,中间是两扇古铜色的钛镁合金大门,大门顶上镶有“勤和家兴”四个大字。走进大门,里面有三个卧室,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面积有130多平方米。
说起自己的新平房,主人丁西胜不无感慨:“多亏党的政策好!有了国家给的危房改造款,我才盖上了新房。”
以前,丁西胜祖孙三代6口人,住在60平米左右的瓦房里。遇上连阴雨,屋子里“滴滴答答”到处在漏雨。时间长了,二十几米长的土围墙也倒的豁豁啦啦。远远看去,起伏的断墙像古战场遗址。
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住房越来越紧张。老人想清静,孩子需要自由,夫妻需要空间。周天,上高中的儿子回到家里,看着两铺睡处,显得难为情。老母亲看见孙子的表情,又对西胜唠唠叨叨:“娃这么大了,还跟我挤一个炕上,咋办哩?”
来到他家的村支书王九福听见老人的话,笑了:“老家,不用愁了,扶贫办传来好消息了!”丁西胜听见支书的话,猛地站起来,跨前一步,紧紧握住王九福的手:“真的?这下我就能盖起房子啦?”这位汉子胸膛里涌动着一股热流,他想说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一个月前,丁西胜申请了4万元政府危房改造基金。没有想到,4万元危房改造款,这么快就批下来了。
王书记指了指身旁的一位壮实的小伙子,对丁西胜说:“你看,我把建筑队的工头也帮你联系上了,你俩商量商量,计划咋盖哩。”
说到这儿,丁西胜哽咽了。是呀,当一个人被生活的重担压的喘不过气的时候,当他心力交瘁处于绝望的境地的时候,他多么需要人帮他一把。那天,他遇到了。
走出里屋,丁西胜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一台农用三轮车:“你们看,这是我的好助手,是我从村里的基金会贷无息款买的。”
正午的阳光正暖暖地照在他身上,他笑得很灿烂。
“日新月异”金苹果
顺着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向上走,丁西胜带我们来到了他家的苹果园。
这片果园约有2亩。此刻,苹果树的叶子大部分已经落了,枝头上零星挂着一两个红红的苹果。丁西胜憨厚的脸上显出笑意:“树上的果子是留给过冬的鸟儿的。”他停了停,指着不远处的另一片果园:“那边还有5亩多幼园。”
说起苹果园的事情,丁西胜滔滔不绝。今年开春,村委会联系市果业局对村里27户人进行了果树管理技术培训。苹果树开花、定果的时候,村委会又联系印台区果业局对果农进行了现场指导,还帮助农户赊销化肥,解决投资问题。有了政府的扶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今,像他这样的贫困户已经掌握了种植技术,成了手艺人。苹果树的管理,从施肥、修剪、疏花、定果、采摘等操作,他样样不挡手。他一边向我们介绍,一边提醒旁边的邻居:进入冬季,咱要防止霜冻和太阳晒。
问起他今年苹果园的收成,他不好意思地伸出了两个手指头:“将近两万,减去投资也就一万多。”他接着说:“今后的日子,我也不愁。还有政府投资的五亩多幼园。这些果树,前三年的投资和管理全部由政府负责,不用我管。”
他掰了掰指头,算起了自己苹果地的收入:一份是卖苹果的收入,第二份是国家补贴的土地补偿款。这还不算幼园前三年节省的钱。丁西胜的邻居插话了:“你还没有说,在村里欣之农合作社打零工的、分红的收入哩。”
原来,东王村村委会依托驻村企业优势,与欣之农合作社签订30份用工合同,入股分红,连续三年每户每年可以分红640元。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了200亩土地,定期付租金。农闲时,村里人可以随时到合作社里打工挣钱。同时,村委会成立了扶贫互助资金基金协会,注入资金30万元,把39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基金协会,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保障。今年,借助政策扶持,给6户贫困户发放了扶贫贷款22万元用于发展产业。同时,给其他贫困户建立了信用平台,以备后续贷款。
合作社的产业带动,既让土地发挥了最大效益,还让村民得到了实惠。他们不用背井离乡四处打工,在家门前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样,打了工挣钱不说,还照看了家里的老老少少。
如今,丁西胜家的人均收入已经从原来的1800元增加了许多,他指着自己的苹果园:“这就是我的摇钱树,是党和国家资助给我的,我还要让它好好长金子哩。”
顺着山坡望去,一条土路蜿蜒而上。村书记王九福说,今年年底,从脚下向上将会修一条4.5米宽的水泥路。这条路,从东王村二组直通苹果销售大市场冯家原村。建成后,果农销售就更便捷了。
“金榜题名”新希望
八月天,酷暑难耐,丁西胜原本愁苦的眉头锁得更紧了。今年夏天,他刚刚把新房建成,气还没有喘过来,就接到了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对于一个农民,养活六口人,供给两个孩子上学,这是一副不轻的担子。加上今年修盖地方,连国家资助和自己筹款一下花了十几万。眼下,正是投资季节,这可怎么办?唉,盼着孩子有出息,现在孩子考上大学了,自己却没有能力供给。
正在丁西胜一筹莫展的时候,印台区资助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及时将1600元补助送到了他手里。在村支书王九福的帮助下,他还争取到了贫困大学生无息贷款。
丁西胜的眉头舒展了。他算了算,政府资助1600元,无息贷款5000元,亲友资助1000元,共7600元。再加上自己和儿子暑假在欣之农合作社打工收入,绝对上万了。
提起儿子上大学一事,丁西胜合不拢嘴,他感慨万千:“在我陷入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扶了我一把,村委会干部送了我一程。我非常感激,以后的致富路,我一定会走好。”临出村子,丁西胜握着采风组组长的手,动情地说。
回头望去,东王村笼罩在一片淡淡的光辉里。色彩斑斓的山坡上,卧着些红白相间的平房,谁说这不是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